
骚扰电话,作为一个概念词,某度百科的定义“骚扰电话,是指一些冒充警方、银行等工作人员进行诈骗行为。”但小编此处得提醒各位判官,该描述绝非法律层面上的定义。因为按照法律的法益保护属性,骚扰电话的法律界定不可能等到诈骗行为发生了才有法律介入。在这一点上日本现行的《有线电气通信法》则将骚扰电话定义为“不以通话为目的”的电话者,那我国法律对骚扰电话究竟如何定义的呢?
(一)骚扰电话的法律界定
根据2000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2015年公布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我们总结得出:骚扰电话是指未经电话(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或者其他移动通信终端等)持有者同意或者请求,以拨打等方式向其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或其他违法犯罪信息的行为。
(二)骚扰电话的特点
1、高度的分散性。
移动电话的高普及率,使得想要迅速准确地查找到电话源头,非常困难。
2、较强的隐蔽性。
借助互联网平台,骚扰电话甚至可以随意改号,这为许多屏蔽软件和系统,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
3、界定难度大。
由于人们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怎样进行界定?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比较概括,模糊不清,亟须监管部门作出相对明确的规定。
上述谈及的骚扰电话是指广义上的骚扰电话,我们对骚扰电话进行了分类,并指出骚扰电话违法性。不同类型的骚扰电话的社会危害性质不同,据此可将骚扰电话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人身骚扰型、广告营销型、电信诈骗型的骚扰电话。
(一)人身骚扰型
这类骚扰电话的特征是电话发起者(主叫)以各种污言秽语辱骂接收者(被叫),或者对被叫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恐吓被叫,或者单纯的多次反复拨叫被叫,对被叫的个人生活造成困扰。这类骚扰电话侵犯了人们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名誉权、生活安宁权、休息权、生命健康权等,依法可以进行治安处罚,严重的构成侮辱罪、诽谤罪。
(二)广告营销型
1.广告型的骚扰电话,这种是用电话间接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我国《广告法》对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内容、广告活动及广告审查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按照《广告法》规定,运营商应当对“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予以制止”。而利用语音电话业务向任意或特定群体用户传播商业广告信息显然不符合《广告法》的要求。
2.营销型的骚扰电话,直接用电话营销自己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电话即可办理相关业务。中国保监会于2013年4月25日发布了关于印发《人身保险电话销售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电话销售业务市场准入具有相应的条件;建立健全电话销售禁拨管理制度;保险公司对客户信息和电话录音内容负有保密义务,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等(具体实施效果如何大家翻看电话未经可窥见一二)。
(三)电信诈骗型。
指犯罪分子通过语音电话、网络电话方式,编造虚假信息,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骚扰电话。我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将依法定罪处罚,电信诈骗行为将受到从严惩处,而解释规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或者拨打诈骗电话500次以上,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另据《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的我国《刑法》第287条之二第1款、第2款、第3款分别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作为吃瓜群众,你我最常见的骚扰电话莫过于商家营销。换言之,即这类骚扰电话实际与广告不无关系。按照上述《广告法》之规定,显然这一类营销电话都系“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运营商“应当予以制止”的类型。但是,又恰如开篇所讲,运营商往往会以其“一方面没有对电话内容和信息内容的判定依据,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执法功能和法律赋权。”作为抗辩的理据。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时常被人告知,电信商整治骚扰电话肯定会遇到各种操作问题,电信商正在与监管部门协调并密切合作,在相关问题上已形成局部共识,会拿出具体解决的方案和时间表。但如果十年前运营商这样回复我们觉得还可视为有理,十年后如果还依然这样回复,那就只能说明运营商觉得你我的人品太过善意,权利好欺!按照合同的相对性原理,我们现在这里讨论的话题已然不是什么电信运营商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替代的。同为平等的民事主体,作为吃瓜用户的我们固然没有让你叫停骚扰电话使用者使用号码的权利,但我们享有依法追究移动、固话运营商和互联网通信业务经营者因明知骚扰电话满天飞但怠于治理上的法律责任。
特别是治理骚扰电话,不仅成为受害者的共识,同时也成为全球范围各国手持通讯工具者的共识,电话骚扰已无国界,网络更无国界。在接二连三的电话诈骗事件被公共化以后,作为运营商如果以一条短信提示的方式告知我们:“北京联通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不要贪小利而上当受骗,对诈骗信息和电话不相信、不理睬、不联系、不上当,收到诈骗信息要及时向110举报。”讲真,作为三大电信运营商主体,你们这样的“好意施惠”堪比去大澡堂子洗澡,柜台立一木板提示“贵重物品,请妥善保管,丢失概不负责。”试问,如真掉了贵重物品,难道这事跟你店家真没有关系吗?再请电信运营商们以一个吃瓜群众的身份,换位体验下我们的处境,真的很无奈,碰到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太多人根本不知如何是好,找公安机关,说不归他们管;找运营商,却又敷衍。那好,现实里的运营商与监管部门《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和《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的要求,让个人办理入网手续时提供的真实身份信息,可出现了骚扰电话、垃圾短息跟诈骗行为,一句提醒即可,难不成真的只是相关部门“维稳”的工具吗?其效用仅是为了电信运营商实现精准推送,持续拉升广告GDP收入的工具吗?
三大电信运营商2016年上半年收入统计
据中新社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刘育英)2016年上半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收入合计6874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约5.7%,净利737亿元,比去年略微下降2%。中国电信23日发布2016年中期业绩,至此三大电信运营商半年报全部发布。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信营业收入达到1768亿元,同比增长7.2%;净利116.7亿元,同比增长5.6%。同期,中国移动营收3704亿元,增长7.1%;净利606亿元,增长5.6%。三大运营商净利出现下滑主要来自中国联通(600050,股吧)。中国联通营收1402亿元,同比下降3.1%;净利14.3亿元,下降79.6%。
《2015骚扰诈骗电话报告》
据《2015骚扰诈骗电话报告》官方数据显示,从2015年号码标记类型占比可以发现,疑似诈骗占比最高,占总比36.27%;广告推销占比达到19.48%,骚扰电话占比12.55%,骚扰诈骗共计占比达48.82%。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高达59万起,涉案金额超222亿元。不管从发案数量还是涉案金额来看,电信诈骗都在呈高度增长趋势,仅2015年就有290亿个诈骗电话呼出,平均每天呼出0.8亿个。据号码标识联盟统计,通过人人标、人人识的大数据技术,2015年手机用户在电话邦平台标记骚扰诈骗电话共计1708万个,平均每天有8000万次骚扰诈骗电话呼出,年呼出约290亿次;假设每通电话时长5秒,通话时长累计可达12.7年。从骚扰诈骗电话号源来看,来自手机和固定电话的骚扰诈骗电话数量占九成。
《2014骚扰诈骗电话报告》
据《2014骚扰电话年度报告》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骚扰电话总数高达270亿通。从地区特征看,华北、华东、华南为骚扰电话重灾区。其中,广东呼出骚扰电话35.1亿通,成骚扰电话最大发源地,北京人均骚扰电话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7倍,受灾最为严重。从时间上看,工作时间是高发时段,晚上八点至夜间对人们的影响最大。从分类上看,响一声、涉嫌违法和诈骗、广告推销等占大多数,涉嫌诈骗比例比去年增长很多。公众大多采用设立黑名单和安装拦截软件等方式防范,仅有19.1%的公众进行举报和投诉。
下述援引一则《南方都市报(2011年9月7日 普沙岭)》报道的一旧案为例,聊聊为何说“骚扰电话不是管不了,而是你不够格”。
话说当年广州市民杨先生不堪垃圾信息袭扰,将手机号码运营商告上法庭,要求认定对方侵犯个人隐私权。2011年9月6日,该案在广州中院二审开庭,被告方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律师称,广告信息是否为垃圾信息见仁见智,某种程度上给生活带来便捷。
在法庭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运营商方面律师表示,接到法院传票后已将原告列入一份“红名单”,通知全体代理商不得再向杨先生电话推销、发送广告短信,“那份红名单基本都是省领导、市领导等级别的人,原告能受此等待遇,可看出我们诚意!”
因为打了这场官司,杨先生被幸运地列入了“红名单”,从此可享受不被骚扰的“高干待遇”。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生气:特权无处不有啊!难怪民众对垃圾信息的意见已然沸反盈天,在官员们那里却也唤不起共鸣,原来有级别的人都调整到“免骚扰”的状态了,或许,领导们还在满腹狐疑,哪里有什么垃圾短信?同时,运营商律师的表态也泄露了一个“天机”让用户不被骚扰,原来不是没有办法的,只是没有“诚意”而已!
现在,杨先生一个人的问题解决了,千百万用户被垃圾信息骚扰的问题却仍然存在。这几年,各运营商也常摆出一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委屈姿态,民众被垃圾信息骚扰的基本现实始终没能改变,各种垃圾短信、诈骗短信数量一直增加。此前央视就曾曝光(当然今天央视还是不厌其烦的曝光),运营商是垃圾短信源头,现在似乎有了新证据根据此次“红名单”泄露的天机,我们知道,既然有技术让领导们免于骚扰,就一定有技术让全国用户免于骚扰,关键问题是:在诱人的利益之下,他们只是做一些虚与委蛇的“假动作”,应付你我罢了。
问题纠结点在于,对于垃圾短信如何界定等,目前很难从法律角度解释。运营商辩称,这是一种信息服务,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多便捷;用户则称,这种不经许可的强势推销就是骚扰,手机号码被泄露侵害隐私权。双方各说各话,法官也难下定论。在这种含含糊糊的语境中,只有引发“严重后果”的,运营商才会从法律上承担一定责任;而大量存在的“无严重后果”的垃圾短信,就这样得以野蛮生长,继续肆意骚扰消费者的神经。
不管怎么说,免于垃圾短信骚扰的“红名单”都是对现实的极大挑衅。它让我们再次看清:让用户免于垃圾信息骚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而“享受红名单待遇”不该是此案的终点,鉴于这几乎关系到每一个用户切身利益,应该先努力从法理上廓清权利与义务的边界,然后倒逼运营商的作为普通民众难道就活该在“黑名单”当中?我们也想享受一点“级别”,运营商们给点“诚意”行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43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或者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其明知或者应知的利用其场所或者信息传输、发布平台发送、发布违法广告的,应当予以制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的我国《刑法》第287条之二第1款、第2款、第3款分别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立法治理:
2003年,美国推出了一项“别打我电话”的行动提案,规定不愿意接到推销电话的个人,可以把电话列入“别打我电话”清单。之后,如果再有推销电话商向清单中的民众推销产品,将被处以1.1万美元的罚款,同时还可能面临消费者起诉。
(同期,加拿大也如法炮制建立起全国性的“禁拨电话号码库”,禁止电话推销商随便向“禁拨电话库”内的用户打推销电话。电话用户可以打一个免费的电话号码,或者填写网上登记表格,将自己的电话登记到这个号码库上,登记有效期为三年,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也可以随时取消。而如果电话推销公司违反规定,将被罚款至少15000加元。)
技术治理:
据报道,针对解决自动录音电话猖獗问题,采用呼叫者身份验证标准,阻止从欺诈电话号码拨出的电话;建立自动录音电话仿冒机构电话号码清单,以阻断某些自动录音电话;开发能够探测、分析并拦截垃圾电话的技术;就不同网络的电话阻拦技术进行合作。但美国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并未完全限制像Robocall这一类软件的使用,毕竟作为是用于政治竞选的一个工具,多少页让民众有了一个被骚扰的理由。
立法治理:
❶ 英国政府2014年曾发布严厉规定,对拨打骚扰电话和和发送垃圾短信的公司处以最高达50万英镑(约合462.3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出台此举是因为政府收到成千上万的投诉称,公众在一天内任何时候都不断接到骚扰电话。
❷ 英国的《工作时间法》规定工人(但“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渔业、其他海上工人或实习医生”等除外)、可公务员、上下议院工作人员、警察和军人(执行特殊任务时可以不予适用)享受工作时间,雇主有责任确保员工工作时间每周不超过48小时;正常情况下,每24小时的时间段内,夜间工作一般不得超过8小时;且必须为夜间工作者提供周期性的免费体检,如果发现有不适于夜间工作的员工,应及时调整工作班次。另外,还规定每24小时最低休息时间不少于连续11个小时;每工作6个小时需休息至少20分钟;而且,每14天必须保证员工能够获得不受干扰地享受两个24小时的休息期间或一个48小时休息期间,在1年当中可以享受4周的带薪休假。
反骚扰案例:
❶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狄安娜·戈尔德的女子,她总是收到各种骚扰电话,有的推销保险、房地产,有的根本就是诈骗电话,令她苦不堪言,她决定对这些骚扰者展开反击。当假冒保险公司的保险员来电,询问她是否遇到了车祸,需要申报保险。于是狄安娜就假装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车祸,立刻装出了哭腔说:“是的,我刚才开车,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农场里。而且我撞死了一头牛。我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是个谋杀犯!” 假冒的保险员在听到了狄安娜的故事后,反倒表现出了一丝同情,开始不断地安慰狄安娜,开导她,称这不是她的过错,她并不是有意把牛撞死的,并鼓励她尽快振作起来。随后,当“保险员”再次想把话题拉回到保险上时,狄安娜立刻开始不断重复地念叨“可怜的牛啊,可怜的牛”,然后对骚扰电话说:“哦,对了,我丈夫也在场,他建议我们把这头牛带回家当晚餐吃。我觉得这是个绝妙的主意,我最爱吃新鲜的生牛肉了。”说这些话时,狄安娜又装出兴奋且很期待的声音,吓得骚扰电话那头的骗子大喊了一声“变态”后立刻挂了电话。
❷ 据BBC报道,一名英国商人博蒙特注册了一个高收费电话,此后他接听骚扰电话就可以赚钱,不再感到不快。原来,该号码通话一分钟,打电话的一方就要花费10便士,其中7便士归他所有。博蒙特凭此电话已收入300英镑。现在,他似乎有点喜欢骚扰电话了。他甚至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发布到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希望接到更多骚扰电话。
❸ 英国一家家庭能源公司为了推销其家用太阳能设备,进行了600万次的电话推销,日前该公司被英国管理部门开出了创纪录的罚单,罚款总额达到了2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93万元)。投诉者称家里的电话答录机被该公司的广告填满,无休止的电话骚扰让人无能为力。一位投诉人称,他们在等待一名身患癌症的家庭成员的消息因此不得不接电话,因此,不得不反复收听该公司的骚扰式营销。但该公司则辩称是其雇佣的市场营销公司造成了这些骚扰。
❹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平常接到推销电话,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立刻将电话挂断。不过,英国一名不堪经常被此骚扰的男子,却采取另类手法对付。他将与推销员的对话内容录下作为证据,然后向打出推销电话的公司发出“每被浪费1分钟就收10英镑”的账单。在对方不予理睬之后,该男子将其告上法庭并成功索赔且胜诉。
立法治理:
❶ 根据德国法律的规定:乱打骚扰电话者,将根据情节,被处以数额不等的罚款,还将面临最多3年的监禁。
❷ 德国劳工部下令规定:禁止企业管理人员在工作时间以外给员工打电话或发送电邮,除非有紧急情况发生。
反骚扰案例: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在两年的时间里,一名德国青年不断向众多公司打骚扰电话,致使其无法正常办公。最终,警方根据线索将其逮捕,等待他的将是巨额罚款和最高3年的监禁。据当地刑侦部门表示,被这名来自萨克森州(Sachsen)的男子骚扰的公司累计达160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汽车租赁公司、开锁公司和拖车公司。2013—2014年,该男子不断拨打这些公司的办公热线,导致其他人无法接通,此外还给客服人员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
立法治理:
2016年2月法国政府正计划出台一项新的劳动法,将赋予劳动者在下班后“断网”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外可以忽视所有工作邮件或电话。按《每日邮报》的说法,法国劳工部长米丽娅姆·埃尔·胡姆里正在逐条研究这项新法的细节,新法或在未来几周内正式推出。如果这项法案最终通过,让员工在工作以外时间回复邮件或接听电话都将属于违法行为。
反骚扰案例:
❶ 据法国电视新闻网站报道,法国西南部大西洋比利牛斯大区首府波城的轻罪法庭判处一名离异女子入狱。原因系该女子连续给前夫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电话及短信总数达6046次(其中往前夫的工作单位拨打电话153次),其前夫的电话在6个月间一直没有停止响铃或振动。波城轻罪法庭在判处该女子获刑4个月,缓期执行。
❷ 在法国若要拒绝电话骚扰,您可以用礼貌但坚定的语气告诉对方:“Désolé(e), je ne vais pas répondre à vos questions et je vous demande de bien vouloir me rayer de votre listing informatique.”(对不起,我不会回答您的问题,并请把我的名字从您的电脑名单中删除。)这么做会对一些公司起到拒绝作用,但是仍然难保其他公司打来电话,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到Pacitel网站上登记一下自己的电话号码。Pacitel是政府设立的一种保护消费者的工具,法国企业会自动避免拨打在上面注册的电话,除非是自己客户的电话。
立法治理:
修改后的日本《有线电气通信法》增加了一些对付骚扰电话的内容,其中包括对打“不以通话为目的”的电话者,将处以一年以下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同时,按照日本相关法律的规定,频繁发送骚扰电子邮件同样属于犯罪行为。
反骚扰案例:
❶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一名女子在半年内给110打了1.5万个骚扰电话,4日以涉嫌妨碍公务的罪名遭逮捕。家住堺市堺区中安井町的无业人员门前友美(44岁)。据悉门前在半年内电话骚扰110约1.5万次。警方称,门前在今年5月至11月,几乎每天都用手机拨打110,多时甚至一天内拨打了约900次。
❷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消息,被捕的自卫官田口成现年36岁,是陆上自卫队一等陆尉,居住在琦玉县志木市。警方通过调查了解到,11月,田口在一个星期内向居住在埼玉县内的前女友发去了100多封电子邮件,请求对方和自己重拾旧好,涉嫌违反跟踪骚扰罪。在警方调查中,田口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❸ 按照法律规定,在日本房地产公司售房人员均通过专业资格考试日本购房有法可依。从事该业务的所在的日本不动产公司一般是周三休息,周末不休息,是为了方便上班族来看房子买房子。每个客人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应,他们都需通过专业考试取得了“宅地建筑物交易”的资格。另外,日本有专门的针对房地产交易的法律《宅地建筑物交易法》,使得交易有法可依。所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流动性并不大。从业者多为三四十岁的男性,帅哥比较多。